返回
首页>新闻动态

“确诊抑郁症的那一刻,我好像就开始慢慢康复了...”

发表时间:2018-11-15







出了医院,我爸在门口等我们。



看到他之后,我先是哈哈哈哈哈哈的大笑,然后哭,接着再笑。我爸一脸“这孩子疯了”的表情看着我,我摇了摇手上医生给开的药,对他说:“确诊了。”



笑,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想工作、不想拍照、不想化妆、不想恋爱,一直在否定自己。身体上莫名出现的那些症状折磨着我,我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活着很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当我拿到确诊单的那一刻,我终于找到原因了



我是个病人了,每当想到这一切不是我搞砸的,而是病搞砸的,就轻松多了。



吃了医生开的药3周后,身体上感觉好多了。确诊抑郁症的那一刻,我好像就开始慢慢康复了。



我是比较典型的焦虑抑郁患者,国内这类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经常因为有头晕、心慌、腰背痛等身体不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病因,但没有明显的发现。



网络上关于抑郁症焦虑症的科普有很多,大家可能较为了解持续2周以上的不开心、兴趣下降、精力减退、胃口睡眠差、消极观念或行为才会提示你有抑郁的可能。



但其实焦虑抑郁患者较为普遍存在躯体不适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常见的有心慌、头晕、手脚发麻、躯体疼痛、腹胀、便秘、腹泻、尿频、记忆力下降等。



所以存在这些症状的患者可能经过反复的检查没有明显发现,往往不会一开始就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为了让大家正确了解抑郁症,由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人才培养项目的两位精神卫生领域优秀青年医生,为我们讲解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焦虑症。



躯体不适总是容易被患者感觉到,但不开心等情绪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精神科医生帮助患者抓住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等主要症状。



其次,躯体不适也不能忽视,应该针对不适进行身体检查,如果能够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躯体不适,才能判断不适与情绪有关。


而且中老年人焦虑抑郁、年轻女性焦虑抑郁通常伴有较为明显的躯体不适。注意这些点能够帮忙大家及时识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患者本身的特质,如病前性格开朗、倔强坚强、不愿意把自己不适暴露的患者,可能不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的症状,导致旁人难以发现。



病耻感往往也让患者觉得得了焦虑抑郁可能被别人另眼相看而不愿意暴露症状。



抑郁症是一个多病因疾病,与遗传、生活环境、性格特征、面对应激事件反应模式等有关。



首先性格开朗或内向的人都有可能患有抑郁障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开朗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时候可能因为本身性格关系,不愿意表现出不开心使旁人不容易发现,需要注意“微笑型抑郁”可能


另外性格开朗的人出现抑郁发作时,精神科医生会仔细询问既往有没有一段时间精力特别旺盛、话多等时间,以及时识别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障碍也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



在大多数国家的治疗指南中,药物治疗都作为首选推荐,需要由精神科医生来进行专业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与抑郁障碍所带来的危害相比较,服用药物利远大于弊



由于抗抑郁剂起效时间长,通常2-4周起效,在服药初期的1-2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不适、坐立不安、头晕、头痛、困倦、出汗、口干、体重增加等,大部分患者反应轻微,小部分比较明显。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疗效显现,不良反应也随之减轻。对于实在无法忍受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方案调整。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新型抗抑郁药,并没有依赖性,也不会成瘾。



但是有部分患者在长期服药后调整药物不合理,可能会出现恶心、头晕、头痛等异常感觉,这是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度,身体出现的撤药反应,并不是上瘾戒不了。所以药物调整还是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抑郁障碍患者往往会感觉思维受限制、考虑问题和联想困难,常说“脑子不够用”、“考虑问题很吃力”等,思维也会迟缓、反应迟钝,常表达“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同时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也可能会受到损害



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非但不会越吃越傻,反而会对这些症状有所改善。



不少患者担心服抗抑郁药会影响生育,因此不愿意服药。



但是如果抑郁症发作时,患者经历严重的情绪低落等症状,反而不容易耐受漫长的十月妊娠过程,甚至出现情绪波动影响胎儿甚至母亲生命安全,因此抑郁症母亲更需要治疗。



其实不少在服药患者可能有生育计划,可以找精神科医生咨询具体服用药物的致畸可能,提早做妊娠计划。



家庭支持对于抑郁症患者疾病康复十分重要,家属可以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如症状监测、服药情况监测,甚至存在消极观念的患者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消极行为,防止自杀行为。


另外,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陪伴患者做做运动都是可以改善情绪的小技巧。



有人可能觉得一旦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就要终身服药而抗拒吃药,或者觉得症状好转就不用吃药了,其实都是不恰当的。



焦虑抑郁障碍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规范化服药,总体来讲治疗分做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首次服药大概需要1年到1年半左右,在根据患者服药期间症状好转程度、是否有复发等决定服药时程或剂量。



减量或停药等需要咨询精神心理医生



在围产期,女性体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



围产期抑郁多发生在孕期和产后4以内,患病率在3%-6%之间,并不高于普通人群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一般来说,孕期和产后发生围产期抑郁的比例各占一半。



如果有过围产期抑郁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其发生围产期抑郁的可能性在50%以上,应注意防范。



无论是孕期还是产后,孕产妇都应积极关注、及时调适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孕产妇出现抑郁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积极地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科学的诊断与治疗。



丈夫及家人需要为孕产妇创造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理解、倾听、陪伴、接纳和支持,帮助适应新的生活变化。



抑郁焦虑障碍没有明确的多病因疾病,可能与遗传、成长、应激应对模式、性格特征等有关。



抑郁焦虑障碍有一定遗传度,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后代有一定几率患有精神障碍,但不等于说抑郁焦虑孩子一定会有焦虑抑郁障碍。



当你确诊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的时候,应该觉得开心,因为你终于找到了搞砸一切的原因,罪魁祸首并不是你,而是病。



只有接受了,才能改变。只有接受了,才发现一切也没你想象中的那么难这也意味着,从确诊那天起,你会开始慢慢康复的。



《奇葩说》里有位辩友问,内心很苦的人,要有多少甜才能填满?马东回答:“内心很苦的人,只要有一丝甜,就能填满。”



朋友情绪失落,他愿意找你倾诉,说明你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人之一,他知道你会在乎他的感受。所以,请不要辜负这一份信任。



如果身边有人得了抑郁症,劝他寻求专业的医生治疗的同时,希望你不要掉以轻心,用敷衍的态度作为答复。


他在找你之前,已经暗自劝告过自己很多遍,也曾无数次怀疑自己,但还是竭尽全力地活着。



情绪治疗是个长期斗争,需要合适的治疗、支援、支持和谅解。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


最后,特别感谢两位优秀的青年医生,为我们答疑解惑,破除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