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新闻动态

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简报2018年第四期

发表时间:2018-06-14


医教研管间转换的“青年俊杰”


——记基金会第一批优秀青年医师、瑞金医院学科规划与大设施管理处处长陈康


如果人的一生能扎实做好一件工作,已属不易,而如能在多个方面均做出成绩,那就更值得人们称赞了。2002年,陈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二医大,就职于瑞金医院相继在诊治病人、教学、科研和大科学设施项目管理岗位上转换,都尽职出彩,堪称医院的“青年俊杰”。

刚进医院,陈康分配在医院普内科。兢兢业业每年按时完成科室临床医疗工作,多次得到患者的表扬。之后,他先后在交大医学院在职获得心血管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多次公派前往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心脏中心学习获得国家首批起搏电生理专科医生合格证书每年独立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100余例医院引进世界先进磁导航技术,他首批参与手术,并和团队一起获得瑞金医院磁导航技术医疗成果奖。

作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康医术高超,看病认真仔细和蔼可亲,他的专家门诊人数一直居心脏内科的首位,多次获患者好评。有一次门诊临下班来了一位顽固性心衰患者,家人打听到陈医师的耐心负责,但苦于一直挂不到专家号,只采用这种方法找他看病陈康耐心接诊病人发现病情比较危急当即决定收入病房。在他精心治疗下,患者恢复很快并植入心脏除颤器。后再次入院在严密的医学看护下,最后终于痊愈现在患者已经是能西藏,能下海潜水的旅游达人。

除了做好门诊和手术,陈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按照医院要求认真完成实习医生、轮转医生带教工作,开展科内讲座及诊断学/内科学基础课程大课授课工作。他积极参与规范化课程编写,协助内科教研室成功申报诊断学上海市教委精品课程。陈康业余时间,共参编、参译6本心血管专科书籍同时作为医院专科医生培训指导小组成员,对于如何完善医学生、轮转医生的培养献计献策2010年获得瑞金医院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08,陈康从国进修回国继续进修课题研究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初步研究成果发表于JCB杂志。而有关干细胞机制研究,他作为主要参与人执笔申请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他还参与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小组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近年来,还发表多篇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称号,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九龙医学奖

2013年开始,陈康转岗行政管理科技发展处担任副处长主要负责医院的一号工程——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的申报工作。这个项目是2010年王振义院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后,国家第一次在临床医学领域设置的大科学设施陈康接手后就开始准备国家发改委的立项评审他几乎一个月没有回家不满周岁的儿子生病都没有时间关照一下。他与同事紧密合作,出色地完成这次立项评审,于2013815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全新的领域,自此他认真学习新知识,经常深入各种工地,组织专家研讨,为此项目成为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唯一建成投入使用的大科学设施,贡献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微薄之力

20172瑞金医院成立学科规划与大设施管理处,陈康成为首任处长。在大科学设施即将建成之际,如何管理、运行,更好成果摆在面前。为他多次组织专家参观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与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分管领导宁光院士带领下,提出建设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设想。经过他的努力协调,瑞金医院110周年院庆之际,与黄浦区签署共同建设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的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该计划正在积极推进。陈康所领导的学科规划与大设施管理处正成为医院引领国内医疗潮流、参与国际学科竞争的策源地。

人生能有几回搏。16年来陈康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建功立业,还获得多种社会荣誉。担任医院团委书记,带领团队荣获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标”、“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基 ”荣誉,他本人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作为上海市赴滇扶贫志愿者接力队总队长,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2015年9月,陈康评为首批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优秀学员。



穿行弄堂的“健康管家”

——记基金会第一批优秀青年医师、黄浦区瑞金二路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魏魏

如果说,门诊医生是民众的“健康卫士”,那么全科家庭医生,就是街道居民的“健康管家”了。20047月,魏魏从苏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就职于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街道居民“健康管家”中的一员,那一年他24岁。


相对于发达国家家庭医生制度的成熟,我国家庭医生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走上工作岗位,魏魏逐步认识到,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对稳定居民医疗服务,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解决患者就医难,是一个重要举措。于是他刻苦学习,把书本知识与医疗实践结合起来,先后在中心病房、门诊、团队、家庭病床等岗位,全面开展工作,熟练掌握家庭医生的各项服务技能,熟悉社区各类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自2011年至今,魏魏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和家庭病床负责人,目前他签约人数超过1500

为做好社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行动不便、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居家医养结合、为老服务、高龄照顾评估等一系列服务活动。魏魏在服务中心领导支持下,秉承“迎进来、送上门、广覆盖”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医养服务模式的探索和总结,完成居家医养服务效果评估和服务模式构建工作,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团队成员做好居民各类体检、诊治,创建中医药社区等活动,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吴老伯患有脑梗、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病。魏魏骑自行车每周去家访一次,询问身体状况,测量血压,了解服药感受。一年四季季节变化,都是老人健康保健的关口。每到此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家人,如何让老人安然度夏、过冬。独居老人刘阿婆,患有哮喘、胸闷、咳嗽等毛病。魏魏对她健康状况了然于胸,每次上门服务,都通过问诊对比她的病情变化。老人桌子上摆满各种药瓶子,为防止盲目吃药,他一一辨认,耐心地告诉老太太哪些药适合现在吃,哪些药不该吃。

日常的门诊中,魏魏不仅诊治居民病疼,有空还多和老人们交朋友,聊家常,谈健康知识,看望孤独老人,进行精神安慰。逢到他轮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点时,常常早晨不到8 点,老人们就来排队候诊,有什么疑惑也是问东问西,有的老人甚至非魏魏坐诊就不看病。老人们夸他说,小魏医生忠厚老实,认真负责,找他看病放心、贴心。亲切地称他为穿梭在弄堂小巷中的“健康管家”。

家庭医生工作在医疗第一线,服务于基层,面对的大多是常见病、多发病。但魏魏却注重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他工作后加强在职学习,相继参加中山医院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复旦大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研修班学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培训班等,获得全科师资资格及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他目前在职攻读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更丰富的医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工作之余,魏魏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先后参加了福建龙岩社区义诊、市第三福利院志愿者活动、癌症俱乐部体检、黄浦区公益伙伴日等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工作中,他先后带教多位全科规培生,开展“六位一体”的家庭医生工作,带领学生参与社区门诊、公共卫生和课题研究等多项工作,获得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呈高发态势。为更好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效果,魏魏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服务理念,以建立糖尿病同伴小组的形式,组建“糖尿病之家”, 探索社区糖尿病防治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活动自20139月开展,发掘和培养了近20名糖尿病同伴志愿者,组建多个糖尿病同伴活动小组,覆盖街道16个里委会,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同伴之家注册人数近200名,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超过180场次,免费检测血糖近2500人次,超过3000人次的社区糖尿病患者从中受益。在带动和培养一批糖尿病管理医务人员的同时,魏魏发表了多篇的学术论文,主持完成黄浦区卫计委《糖尿病同伴支持组织路径研究》、《上海市社区糖尿病管理项目》课题,参与完成《糖尿病同伴支持模式与血糖自我监测的研究》、《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抑郁状态的影响》、《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管理研究》课题,并就糖尿病管理模式与国外学者交流经验。201511月,糖尿病管理项目荣获国家卫计委慢病示范区最佳案例奖,同年12月社区糖尿病管理项目荣获上海市第一名。2017年,魏魏荣获上海市第二届基层服务卓越奖、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六届银蛇奖提名奖,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每日电讯》、《上海大众卫生报》、《黄浦报》等媒体报道,展示出上海家庭医生的风采。



新生儿健康的“守护天使”


——记基金会第二批护理学员、上海市护理最高荣誉奖“左英护理奖”获得者胡晓静


生活照3如果要列出人类最弱势群体,那么非新生儿莫属了。因而,保护这类最幼小生命的护士,就被誉为新生儿健康的“守护天使”。20036月,24岁的胡晓静从原上海医科大学护理系毕业,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一名床位护士。自此她在守护新生儿健康的岗位上,走过了15个春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获副主任护师职称。



作为新生儿专科护士,胡晓静明白要当好新生儿“守护天使”,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多年来,她向老护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国外先进护理技术学习。通过刻苦努力,在临床护理中,她率先开展早产儿这一最小人类群体的精细化护理,掌握一系列技术,例如早产儿稳定转运照护技术、早产儿八大呼吸道管理技术等,同时写成个性化特别护理手册,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效果。同时,她熟练掌握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评估、 新生儿急救复苏、建立血管通路、机械通气气道管理、营养喂养、造口伤口护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母婴分离下的母乳喂养及母亲初乳口腔免疫干预等技术。作为新生儿重症工作6监护病房护士长,胡晓静带领护理团队,攻克500g小早产儿的护理难关、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照顾护理技术;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流程,使得重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得到早期诊断、治疗。每年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危重患儿达3000余名,护理团队获得医院质量改进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区等荣誉称号。


在胡晓静擅长的新生儿护理技术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ICC静脉血管通路技术(全称是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将导管通过肢体静脉穿入,直达靠近心脏大静脉,建立静脉血管通路,进行营养输入及用药。这项技术施行在成年患者身上,操作难度已经非常大,而对于静脉细如发丝的早产儿来说,无疑更是困难。胡晓静在病房中,成立新生儿PICC置管维护专业组,带领和指导护士攻克一个又一个静脉穿刺置管疑难病例,为危重早产儿服务。2013年,一名孕妇怀孕23周产下两名双胞胎名男婴,只有约410克重急需抢救。胡晓静果断地为婴儿实施PICC置管技术,一次穿刺置管即获成功,创造出国内目前孕期最短、体重最轻PICC穿刺置管记录。2017年,广西桂林一家医院来电求助,因为他们在给早产双胞胎男婴施行PICC置管术中,多次穿刺失败,只好请胡晓静前去指导帮助。于是她乘飞机当晚8点到桂林医院,9点钟做好术前准备。她发现早产儿弱小肢体的常规穿刺处,已经没有可以再穿刺的血管,就另辟蹊径在患儿膝盖后窝处,找到细小的静脉,成功穿入静脉导管。手术顺利完成,患儿的亲人们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胡晓静的静脉血管通路手术 “绝活”,使她在沪上新生儿护理界声名雀起。她在本医院内经常帮助兄弟科室解决患儿静脉通路问题,在院外积极对本市和外省兄弟医院进行会诊和置管指导,都得到同行的肯定。胡晓静还在全院范围内建立儿童血管通路专业组10余年来,儿科医院外周留置针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静脉穿刺置管日,持续下降,达国际水平。胡晓静的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总结获上海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胡晓静没有止步。她的信念是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这些年来,胡晓静相继获得复旦大学护理学硕士学位、儿科学博士学位;还被委派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进修学习。同时,胡晓静也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及其它护理学院授课,指导本科生、专升本、高职学生及参与培养研究生论文写作;参与上海护理学会及中华护理学会的教学任务。另外,她还参加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闵行协作网护士教学;在“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产出4”埃塞俄比亚助产培训师培训督导项目中,连续培训了两批学员。

学术研究上,胡晓静以副主编出版了《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参编出版了《实用早产儿护理学》、《实用儿科危重症护理学》;参与撰写并发表论文34篇;还有多部著述和参译作品待出版。近年来,胡晓静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得国际以及上海市科委、卫生计生委、复旦校级课题等课题和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多个奖项。20185 11日,胡晓静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护理工作者最高荣誉奖“左英护理奖”。


        报 送: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送:各医学院校、各医疗机构、各区卫计委申康中心、中国福利会

审:施强华

编:袁佳音

辑:付海龙 朱思怡

资讯提供:付海龙

联系方法:电话-021-22121810 邮箱:shmhdf@ shmhdf.com